一歲時多吃魚和蔬菜,少喝含糖飲料,似乎可以預防炎癥性腸病。這些是哥德堡大學對8萬多名兒童進行的一項研究的結果。
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在內的炎癥性腸病(IBD)在全球范圍內的上升還沒有明確的解釋。其中一個因素被認為是影響腸道細菌的飲食模式,腸道微生物群,在生命的頭幾年特別敏感。
先前的研究著眼于成人的飲食模式和腸病,但對兒童飲食及其與腸病的聯系的研究很少。目前發表在《腸道》雜志上的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增加這一領域的知識。
這項研究的最終分析包括了瑞典和挪威81280名1歲兒童的飲食信息。這些兒童的數據來自兩項人口研究:瑞典東南部的所有兒童(ABIS)和挪威的母親、父親和兒童隊列研究(MoBa)。
吃魚的人較少患潰瘍性結腸炎
研究人員向父母詢問了孩子在12-18個月和30-36個月時的具體飲食問題。飲食質量是用兒童友好版的健康飲食指數工具來評估的,該工具著眼于整個飲食的質量。對飲食質量進行系統評分,并將其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
高質量的飲食意味著多吃蔬菜、水果、奶制品和魚類,少吃肉類、糖果、零食和甜飲料。研究人員還研究了不同食物組的攝入量。
母乳喂養、兒童配方奶粉攝入和抗生素暴露的數據也包括在內。從1歲開始監測兒童的健康狀況,ABIS平均監測21年,MoBa平均監測15年,直到2020/2021年底。
在此期間,307名參與者被診斷患有IBD,其中131人患有克羅恩病,97人患有潰瘍性結腸炎,79人患有未分類的IBD。IBD在瑞典ABIS研究中的發病率高于挪威MoBa隊列,可能是由于ABIS隨訪時間較長。
與低攝入量相比,1歲時高攝入量的魚患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降低54%。1歲時高蔬菜攝入量與總體IBD風險降低有關。高糖飲料的攝入量與低糖飲料的攝入量相比,IBD的風險增加42%。
研究結果支持這一假設
IBD與任何其他食物組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肉類、乳制品、水果、谷物、土豆和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或兩者兼而有之。在3歲時,只有高魚類攝入量與IBD風險降低有關,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
在調整了孩子一歲時對配方奶粉和抗生素的攝入量、母乳喂養和父母的家庭總收入后,這種聯系仍然存在。研究人員說,由于這項研究是在高收入國家進行的,目前尚不清楚結果是否可以推廣到飲食習慣不同的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因果關系也無法確定,因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
哥德堡大學Sahlgrenska學院的營養學家和兒科研究生Annie Guo說:“盡管我們不能排除其他解釋,但新發現與生命早期飲食可能由腸道微生物群變化介導的假設是一致的,這可能會影響患IBD的風險。”Annie Guo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文章來源:www.ebiotrade.com/newsf/20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