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羅來納大學萊恩伯格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已經確定,一種特定類型的免疫細胞——II型先天淋巴樣細胞(ILC2s)——在癌癥患者接受供體干細胞后,可以改變其特征和功能,從而阻止免疫系統的有效、健康重建。這種對ILC2細胞轉化靈活性的新認識可能會導致更好的策略來增強移植后的免疫系統恢復。
這一發現發表在2024年7月17日的《自然通訊》上。
在過去的十年里,美國每年有超過8000例異體干細胞移植手術。這種將捐贈者的健康細胞注入患者體內的手術,通常用于治療癌癥,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種被稱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癌前疾病,以及一些淋巴瘤。
“同種異體移植可能非常有效,并且可能挽救生命,但并非所有給予受體的免疫細胞都是從供體細胞中復制出來的,”喬納森·瑟瑞迪醫學博士說,他是通訊作者,也是伊麗莎白·托馬斯醫學教授,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血液學主任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細胞治療項目主任。“一旦移植到受體體內,先天2型淋巴細胞通常產生不良,而似乎偏離其先天編程的ILC2s是移植后引起更多問題的細胞,這就是我們選擇它們作為重點的原因。”
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的成功取決于多種因素。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緩解狀態,他們的年齡以及患者和供體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匹配程度。hla是在大多數細胞中發現的蛋白質。HLA匹配度越高,手術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患者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病(供體免疫細胞攻擊受體組織)的移植后并發癥的可能性就越小。
serdy補充說,了解ILC2s對移植成功的影響,以及如何潛在地影響這種影響,也可能對如何治療患者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進行的大多數實驗都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但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杜克癌癥研究所的12名癌癥患者身上進行的其他測試也證實了這一點。在小鼠研究中,作為移植的一部分,超過80%的ILC2細胞在20天后轉化為ilc1型。這種意想不到的轉變可能會加重移植物抗宿主病。
對小鼠的研究幫助研究人員在單個細胞的水平上確定了每個細胞的基因組成,以及細胞核中蛋白質和DNA如何相互作用。這些因素可以影響基因的表達,進而影響移植結果。
“我們的方法揭示了復雜移植組合中細胞的身份,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開發新的治療策略,”UNC Lineberger的Ian Davis醫學博士,研究作者,兒科血液學腫瘤學主任和UNC醫學院兒童癌癥Stuart H. Gold教授說。“我們設想未來的治療方法,在移植后,可能會引導免疫系統恢復到與有利結果相關的免疫細胞群。”
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一項臨床研究,以測試輸注ILC2細胞是否能治療下胃腸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如果他們發現這是一種安全的方法,他們可能會從基因上改變ILC2細胞,使其在后續研究中更有效。
serdy指出,他的實驗室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與戴維斯實驗室對癌癥基因轉錄調節劑的研究之間的合作水平與許多其他機構的研究方式大不相同。“這種合作使這項重要的研究發現能夠有效地取得成果,”Serody說。
(文章來源:www.ebiotrade.com/newsf/2024-7/20240725235352469.htm) |